八百 暗谋
“汉室,乃天下正统,立国四百余年,树大根深,百姓已经习惯了汉家的统治,又受天下士子的支持,这正统的名望,有时就能换来刀枪马匹,顶的上百万大军。”貂蝉自言自语,踱步而行。 言罢,貂蝉仿佛想起了什么,凝望着身前的影,一字一句的忐忑问道“你说既知前事之败,今各地诸侯纷争不休,民不聊生,若黄巾军能吸取教训,积蓄力量,图谋再起,以你看来,能有几份胜算?” 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张角死后,黄巾虽然已经不足为虑,但是剩下的几支黄巾余部却依旧是比较强力的,换个角度思考,他们也未尝不是块肥肉,只需要加入,就足以令任何诸侯一飞冲天的肥肉。 “汉室虽衰,然数百年积蓄深厚,政府官员素质较高,分工明确,府库甲兵足备,军队训练有素,战争经验丰富,这些远远不是那些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没受过正规训练的黄巾军可比。” 影楞了楞沉思了片刻后,摇了摇头。 “不过,这个世界上又哪有永固的江山,正所谓,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貂蝉面色沉默,想了想继续道。 “家父的黄巾起义,虽然被朝廷扑灭,但各部星散于天下,汉庭被起义冲击的根基动摇,外族也开始蠢蠢欲动,各地州牧拥兵自重,朝廷威信一落千丈,已经无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怕风云再起之时,就是大汉分崩离析之日!” 在貂蝉看来,数百年的安逸生活,早已经让大汉朝的公卿大臣们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如今只剩下了一群外表光鲜的酒囊饭袋而已。 “如今我们据占长安天下之中,俯瞰中原,又有关中八百里秦川为后援,一旦关东诸郡有变,可第一时间出兵。” 貂蝉眼眸闪烁,她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现在刘协这货已经死了,大汉的最后一个正统就这么消失了。 汉灵帝死后,两个儿子相继死去,没有了正统继承人。 下一任天子该选谁? 这要是在太平盛世还好,大不了找一个年龄差不多的旁系的汉室后裔顶上去,刘宏当初不就是这么上台的吗? 可现在是乱世,你怎么去选天子?天下割据的诸侯众多,你选了个天子谁会承认? 再说了就算选出了个天子放在哪里? 你放在长安,其他诸侯同意吗? 好在现在只不过是乱世之初,估计没几个人有这个胆量,更没这个身份。 现在整个天下就像是一堆干柴,稍微有点火星就可能会瞬间形成熊熊烈火,势不可挡。 毕竟,大汉王朝用四百年时间积累起来的权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覆灭。 为什么在东汉末年,即便是有着诸如外戚宦官乱政、土地兼并严重、天灾频发、豪强武装并起的恶劣情况,大汉的统治,依旧没有明显的动摇。 毕竟,以史为鉴,可知这种现象已是亡国之兆。 貂蝉心里确是清楚的知道,这是因为,虽然朝廷腐朽,纲常败坏,但是天下仍不失有志之士,他们殚精竭力想挽救危局,解民于倒悬。 “世家,由血缘关系和系统的知识传承维系成的利益团体。寒门,几乎没有家族知识传承却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知识的有才之人。世家一开始也是寒门,寒门也有可能就是未来的世家。” “寒门相对于世家虽然数量更多,但是一盘散沙,一直被世家所压制。” 貂蝉的话语,让影有些动容。 与整个世家为敌! 这怎么可能? 这基本上是与整个天下为敌! “哦?这我倒没注意到。” 寒门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传承,虽说人口基数大,但多是略通文墨,中坚人才相较于世家还是相差甚多。虽然时不时会出现几个惊世之才,但是一般也同样比不过世家。 在世家的庞大面前,一切都仿佛是显得如此无力,如此脆弱。 貂蝉叹息一声,继续道“自古以来,寒门都被世家压制,但同样却渴望着成为世家的一员。 而成为世家的寒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开始压制起了自己一开始的阶层,寒门。” “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寒门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永无出头之日,而世家则一直统治着这个国家。” “人都是自私的!世家这个看似整体的阶级却是由大量的小团体组成的。” “这些小团体之间也矛盾重重、各有私心,如何能够为了整个阶级、为了整个国家而达成默契,共同退步?” “乱世是一个洗牌,一个世家自身的洗牌。” “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容不下如此多的世家,所以世家推动了这一切,为了将自己中那些不优秀的和弱小的世家消灭,减弱整个世家这个大团体。” “但这一切不过是饮鸩止渴,可世家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以前,也只能继续这个循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影若有所思,“你是认为,我们可以和那些寒门结盟,共同对抗大汉的皇权?” 貂蝉轻轻的摇了摇头“不,这么做,乃是饮鸠止渴,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寒门成长起来也会想要转变为世家,寒门也敌不过世家!” 说到这里,她不禁再次感叹了一句“这一切,终究还是平衡与妥协啊!” 现如今,大部分的寒门,说句不好听的,被压制得非常的难受。 不可能所有的寒门都会变成世家,实际上十之的寒门,到最后,连变成世家希望都看不到。 只要这个时候她们站出来,给足利益,想要这些人倒戈不要太简单。 貂蝉嘴角微微勾勒而起,“这些都是我们所能够利用的对象和力量。” 看着漆黑的天空,她语气突然淡然的说道“先试试吧! 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尝试,即使会摔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纵使前路再困难,为了我父之愿,虽千万人吾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