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书迷正在阅读:无所谓,我会发疯(快穿)、银河第一向导、我在古代卖甜品暴富(美食)、今天也想和死去的哥哥谈恋爱、[ABO]顾先生的小替身、快穿攻略:病娇BOSS求放过、惜怀(兄妹骨科h)、提示这么随意,要怎么完成任务、【咒回乙女】关于你偷了五条悟的种带球跑这件事、路边捡个男的(1V1 SC)
万寿公主委婉委婉又委婉。 说是海上贸易,实际上,就是把舍利子制品销往国外。 但这事虽然做了,但不能放在明面上说。毕竟出去的人直接把舍利子制品伪装成了珍惜物品,大赚特赚。这事不太符合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形象。 ——括弧,鸡骨头做的舍利子制品,括弧完毕。 “哦哦。”老皇帝恍然大悟:“你继续。” 万寿公主:“银库中白银堆积如山,可若不能换成粮食布匹,终究是废铁。” 万寿公主:“臣认为,倘若将税收变成以银为主,使朝野皆用银,租、役、贡皆征银,国库中的三千万两白银就能动起来。” 便有官员出来,责问:“白银存放在银库中又不会跑,如何需要动起来?反倒是税收以银为主,百姓需要先将米麦兑换成白银,再把白银缴纳给官府,这其中门道便能增多,以往多少百姓是因此倾家荡产,不知公主是何居心!” 万寿公主平静地说:“以银为税物,比实物为税物更便于百姓运送。何况,我并未说田赋全部以银缴纳,百姓依旧可以按照需求与需要,缴纳粮食、生丝、原棉以及织物。” 万寿公主对着老皇帝再次拱拱手,决定用一个很直观的数字来表达为什么粮税变成银税,能够方便运输,减少徭役——因为运送税收,那也是要征百姓来运送的。 “此次江南漕粮四百万石,若折成白银,只需运送百万两白银即可。” 作者有话说: 结尾参考明朝正统年间“金花银”事件。 * 顺便,只要去看明清的税收单子,就会发现,明清以银纳税,但是同样也有粮食、生丝、原棉、织物这些税收记录,这就证明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所以我文里,公主对此的用词是“以银为主”,而不是“只以银纳税”。 * 本章所有和白银税收有关内容,全是参考了明清税收的情况。 并且由于大夏有足够的银矿(主要是打下了倭国),反而比历史上更容易发展银本位。历史上由于大量白银是来自国外,华夏本土银矿不足,导致脖子被卡,一旦跟国外的白银贸易有问题,华夏就会银荒,然后就经济萧条。 (也就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白银来源是海上贸易,明清政府失去了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权。从而导致在对西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再直白一点,那段时间里,明清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全来源于西方卡不卡我们的白银) * 第176章 陛下,你也不想偷偷削武官底薪的事情,被发现吧? 数字是最直观的东西,四百万石粮食和百万两白银这个差别一出来,大部分官员面上表情都变得若有所思。就连出来反驳万寿公主的那个官员,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万寿公主更进一步拿出自己的数据:“过往税收,是由官府指定粮仓,百姓将粮食运送到此仓,而中途的粮食损耗由百姓自己承担。” 其中就包括了,路途颠簸粮食散落的数量,还有百姓中途吃饭吃掉的数量。 “曾经就出现过一次解运距离过远,三车漕粮,运输之人吃掉一车半的情形。也就是,实际上,百姓看似只需要交税交足三车粮,实际上却是要交四车半。” 万寿公主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但倘若征收白银,百姓运送白银,只需在运输路途中,于当地直接买粮食食用,损耗便会少很多。” 她这么思索很有道理。 但一项政策出来,必然是要经历质疑。 又有官员走出来,语气很好的询问:“郎中此举确是欲为百姓牟利,可倘若有官员恶意在夏税秋税期间,抬高银价,这又要如何应对呢?” ——这是一个从县令升上来的官员,对基层的情况很是了解。 万寿公主沉吟两息,道:“万变不离其宗,此事可以按灾时,商人恶意抬高粮价的对策来处理。” 也就是,税收期间由朝廷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定好各个地区的银价,不允许私自涨价。 然后由御史及锦衣卫监视天下,严惩恶意抬价的官员和商人,一旦发现有人藉机抬高银价,不仅要追回其非法所得,还要给予严厉的惩处,以儆效尤。 这些在万寿公主呈上的奏章里都有写。 那个官员流露出赞同的目光,点了点头,又对着老皇帝拱手:“如此,臣无异议了。” 户部右侍郎魏仁出列:“陛下,臣认为此举应当先选几个府实行,确定其可用,再将之推行。” 老皇帝点点头:“确实需要……” 【哦豁!试点啊!】 大夏君臣:“!!!” 许烟杪你怎么这么快就回神了!不再多看一眼到底是什么让你眼熟吗! 你这样,等会儿我们还得分心去听你带来的热闹,一心二用好辛苦的! 老皇帝坚强地把剩下的话说完:“确实需要选几个府实行,卿家可有想法?” 户部右侍郎轻轻松松就甩出了几个数据:“如今大夏一岁之田赋,最多不超过两千九百五十万石,其中,一千二百万石由地方支配,余下一千七百五十万石中,四百万石来自南方,一千三百五十万石来自北方,但,其中七百五十万是军费,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