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草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烂片之王在线阅读 - 第587页

第587页

    这拍照的应该是位专业的摄影师,光线明暗还有构图等都处理得不错,他半边身子在亮光中,半边身子在阴影中,非常有美感,给人的感觉很震撼。

    他这个博文下面的评论中也是热议起来,纷纷对他的这篇博文表示赞叹,觉得他真会玩,还有些小女生则是觉得他照片上的样子“帅呆了”,另外有一些真理党则是剖析起这幅照片的含义来。

    “这半边阴影表示他曾经身处黑暗之中,象征着他糟糕的过往,这半边亮光则代表着光明、美好的未来,结合另一半的阴影,象征着他从困境中崛起,而这一切都是杜安带给他的,再加上他这个姿势,表示他将效忠于杜安,愿为杜安披荆斩棘。”

    当然,这只是网友的分析,贾宏生可没这么说过,不过他这篇博文倒是在网上一时传为趣谈。

    除了国内之外,海外的媒体们在得到消息之后也不甘人后大规模地报道起该消息来,恰逢国际形势暂时太平,美联社、路透社等都用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国影片《解放日》在全球市场狂揽4.7亿美元,成为本月世界票房市场最大赢家,同时刷新了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纪录,成为了冠军,上一任冠军《英雄》成为亚军……从2.4万美元制作成本的电影导演,到4.7亿美元票房的电影导演,杜安只用了3年的时间,中国电影市场的人才培育能力和工业体系令人惊叹,影视产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产业……《解放日》让人发现了中国电影新的一面,获得了自《英雄》以来最成功的海外票房……该片在美国的放映后期遭到了来自本土天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阻截,表现不佳,否则该目标极有可能提前达成……”

    除了这些通讯社的报道外,还有一些海外的明星们也都纷纷自发在社交媒体上隔空发来了祝贺。

    汤姆·克鲁斯在推特上说:“新的世界第一,令人惊叹!无法相信你才25岁。”

    安妮·海瑟薇在推特上说:“我在今年才见过他,他为人非常和蔼,给我签了名还鼓励我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为他取得这样的成果感到高兴。”她顺便还晒出了自己的手腕,上面是一个杜安的签名,已经被刻成了纹身。

    安吉莉娜·朱莉在推特上说:“曾经和他说过话,当时就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祝贺他成为国王。”末尾还贴了个国际象棋里的国王贴图。

    乔治·克鲁尼在推特上说:“他是天才的导演,天才的演员,《解放日》令我着迷。他天生为了电影而生,我从没有像此刻这样敬佩过一个人,尤其他还是一个小男孩。”

    ……

    第三百六十九节:风潮

    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意识,不夸张的说,若是中国某人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话,媒体可以把他深挖到连他祖上干什么都能挖出来,这放在杜安身上同样奏效。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解放日》能获得现在这样的成功,身为总导演的杜安功不可没,首当其功,所以媒体们关注到这条新闻之后第一时间把杜安捧上了神坛。

    而在庆祝《解放日》破纪录的同时,新闻工作者们开始深度挖掘寻找不同点来进行报道。

    这里面有对杜安进行大起底的,把他从小到大都挖了个底朝天,连他几岁断奶都挖出来了,也有对《解放日》的成功因素进行总结的,认为《解放日》的成功不应该只归功于杜安,而要看到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说导演组的实力雄厚,演员阵容豪华,投资力度大,制片方班底深厚等,总总因素综合起来,才造就了《解放日》的成功,单靠杜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丰功伟绩的——君不见杜安之前也拍了那么多电影吗?可有哪一部是超过了三十亿票房的?也就《解放日》了,所以啊,在《解放日》的成功上,杜安的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另外那些有利因素综合起来的效果。

    “……《解放日》和《终结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部电影的总导演都是杜安,而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一,《解放日》的演员阵容比《终结者》豪华得多;二,《解放日》的投资是《终结者》的六倍多;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终结者》只有杜安一位名导挂帅,《解放日》同时拥有杜安,张艺某,黄健新三位名导挂帅,另据可靠消息称,知名导演解缙也有参与其中的拍摄……”

    这是在周二的时候《南方都市报》后续跟进的报道。

    《外滩画报》也对该现象进行了剖析。

    “……影片中三位导演的个人风格奇特地统一了起来。黄健新导演一向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他也是少数能将影片的思索性和商业性完美统一的导演,《解放日》主旋律题材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他功不可没;杜安导演向来干脆利落,纵观以往影片,他要商业就商业得彻底,要艺术就艺术得彻底,一种风格贯穿全片,从不拖泥带水,这放在《解放日》中同样适用;张艺某导演近年来向艺术和商业的统一性不断地进行探讨,在商业上向来以画面的宏大美丽而闻名,这在《解放日》中也体现了出来——《解放日》相比起《终结者》来干净明亮的画面,相信张导在其中作用不小……”

    《华商日报》从投资角度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