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草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海上无花也怜侬在线阅读 - 第2节

第2节

    吴祖清撑着沙发起身,试图用假动作夺下枪。蒲郁不给他机会,闪退到沙发端角,跃过靠背跳到地上。

    她站直,枪口不偏不倚地指着他的胸口,“除夕夜一个人卧病在床,除夕夜被学生用枪指着,不知二哥觉得哪一个更可怜?”

    吴祖清身上还有一把枪,暂时没法拿。他清楚她有多狠多准,毕竟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唯一的学生。

    “我在名单上?”吴祖清注视着蒲郁。

    “啊,差点忘记,恭喜二哥高升。如愿成了日本人的犬牙。”

    “小郁。”

    “傅太太。”

    “傅太太,你希望我这么称呼?”吴祖清难得笑了一下。

    “档案是你填的。”蒲郁冷漠道,“我求你的时候,你怎么讲的,一字一句我都还记得。”

    “所以傅太太,要替你先生寻仇?”

    “讲错了,我于二哥无情可言,哪来的私仇。我只是……替淮铮,还有已不在这世上的我的战友们,多杀一个背党叛国的……”

    他的理想,他的作为,她历历在目。

    怎会走到如今的地步。

    她抬起另一只手,握住枪,“罪人。”

    吴祖清其实没太听清后头的话,只有一句不断地回响,回响我于二哥无情可言。

    “是吗?”

    第2章

    蒲郁是奉系第二军蒲参谋的女儿,生来缺乏某些情感似的,不太笑,不太哭,寡言少语。十四岁时,蒲郁养的马驹患病,父亲哄她将马儿送走,不想当夜她偷拿了警卫员的枪,一枪杀了马儿。

    正房太太原就觉得这孩子古怪、不讨喜,这下还有点儿怕了。太太与蒲参谋打商量,为蒲郁择一门婚事,既可以把蒲郁送走,还可以巩固蒲家的势力。

    蒲郁的亲事定下了,对象是在北洋政府任要职的官员的次子。不同于在马儿的事上展现出的主见与果决,蒲郁应允了亲事。之后蒲郁的二哥升了校官,从讲武堂调回陆军任职。在战时频发的时期,蒲宅难得有了点儿期盼未来的喜气。

    原本北洋政府各自为营,分裂成奉、直、皖等,而奉系内部也暗潮汹涌。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系全胜告终,张作霖欲乘胜南下向国民革命军开战,郭松龄反对不成,倒戈反奉。蒲属于郭派,响应了郭松龄起兵。他们与奉军打,又遇日本关东军纠缠。

    战事持续到寒冬,父兄亡故的噩耗传回天津,蒲郁尚未分清状况,被婚夫家安排秘密送走了。亲事经双方口头接触,少年说:“我已尽责,往后两不相欠,怀英小姐多珍重。”

    陈词滥调没在蒲郁心里激起一点儿涟漪。以至后来施如令晓得蒲郁有过未婚夫,激动地问起时,蒲郁淡漠道:“我不喜欢他。”

    “你有喜欢的人了么?喜欢谁?”

    “喜欢我二哥。”

    “兄长怎么算呀!我说的是恋爱的喜欢。”

    民国十五年正月,蒲郁搭的货船飘摇到上海黄浦滩。施如令不情不愿地替忙着打牌的姆妈来码头接风,与之初见。

    与南方的军阀将官家的千金不同,蒲郁竟穿着土气的棉衣,一身脏兮兮,长皮靴磨得快脱线了。从天津逃到这儿来,舟车劳顿,倒情有可原,可她还破格地剪了短茬的头发!

    施如令瞠目结舌,就见她略笑了一下,说:“我叫蒲郁。”

    “不是蒲怀英?”

    “我是,可我从今以后就叫蒲郁了,‘郁乎苍苍’的郁。叫我小郁好了。”

    这样的女孩子,施如令身边数不出第二个,当即被镇住。幸而同姆妈见了些场面,她留有从容,“我叫施如令,听姆妈讲,长你一岁的吧?”

    施如令的姆妈与蒲郁的母亲是亲出姊妹,宁波茶商张家的女儿。都说宁波人会做生意,张家的女儿们心下亦有一本经。姐姐向往自由恋爱,同回乡探亲的进步青年私奔;妹妹志向飞上枝头,去天津念书,做了军人的姨太太。

    在这个时代,或者说在以往任何时代,女人的姻缘多是坎坷。姐姐与本家断绝来往次年,进步青年远渡重洋;妹妹因生下蒲郁患疾,一辈子被锁在大宅里。

    姊妹间谈不上深厚情谊,不过是姐姐生活万分困难时,写信给妹妹,求蒲家救济。信到了蒲郁大哥手里,暗中寄回几次钱。没这段往来,蒲郁今次恐怕投靠无门。

    小女孩们虽未将这些事体交底,彼此却不觉生疏。共挤一辆人力车,施如令把沿途的景致指给蒲郁看,哪些是时兴的,哪儿是去不得的。

    浮花过眼,蒲郁没心思看,没心思听。

    “比天津还热闹吧?”施如令问。

    “嗯。”

    施如令丝毫不介意蒲郁的冷淡,还觉得是自己说错话,不该提劳什子天津。她握住蒲郁的手,轻声说:“小郁,累着你了。”

    冷风呼呼地吹到眼睛里,蒲郁低下头,看见施如令的手,纤细,没什么劲儿,可就是温暖得惊人。

    “表姐姐,以后要麻烦你和姨妈了。”

    人力车被甩在后头,电车“克林、克赖、克赖”开到静安寺路,沿路的异国风情的建筑,悬挂的张贴的广告画牌,还亮着的玻璃橱窗,纷纷浸入雨雾,浸入霓虹。进口轿车轧过电车轨道,拐入赫德路中段一新式里弄,停在一栋墙上挂着匾额的红砖洋楼前。

    这边司机拉开后座车门,那边在楼前张望多时的女佣撑伞迎上前去。车里走出一位女孩,还未看清脸,弄堂口的电灯滋滋两声,灭了。

    闲散富人的上海,穷人不够格多看一眼。

    红砖洋楼二层的窗玻璃透着微光,施如令趴在窗沿,好奇地说:“你说我们楼上这位新邻居到底什么来路?出行有人跟着,有车接送,不像住租赁屋的……”

    “像什么?”蒲郁忙着手中针线,略有点儿敷衍地回道。

    “住公馆的千金小姐呀。”施如令转头看坐在床榻尾的蒲郁。苍白的脸,神情寡淡,像教会里无欲无求的修女。

    起初没这么夸张,一晃两年过去,蒲郁愈发沉静了。施如令觉得自己倒像妹妹,总吵闹着博小郁的关注。

    蒲郁收了最后一针,咬断线,将衣裳放到一边。

    “改好啦?”

    蒲郁收拾摆在塌上的被施如令搅乱的剪刀、线卷,不答话。

    一件水蓝色的倒大袖上衣,原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制服,经蒲郁的手,令少女曲线若现,领口、盘扣改了样式,添一点时装味道。

    施如令拎起衣裳左看右看“小郁,你真是神仙!”

    “勿要折煞我,若是小姨看出不对劲来,你自己担着。”

    “姆妈忙着打麻将,这么晚都不回来,哪有功夫管我。”施如令欢喜不已,鞋也来不及趿,从床尾跳下去,取出衣橱里的绀蓝色长裙穿上。

    施如令攥紧了衣摆角,转过身来,“好看吗?”

    乌发扎的长辫垂在肩上,弯弯细眉,大而明亮的眼睛,即使在黄渍渍的光线里,亦明艳动人。

    “好看。”蒲郁从柜子里拿出巴掌大小的镜子递给她,浅笑说,“明日入学,阿令一定是最好看的。”

    “是么?小郁这样会说话,怪不得太太们密斯们都喜爱……”话没了音,施如令心道说错话,光顾着自己了。她放下镜子,去拉小郁的手,“你不要生我的气……”

    “好好的,我作甚么生气?”朝夕相处这么久,蒲郁还觉得阿令情绪的来去十分稀奇。她是不懂这些弯弯绕绕的女儿心的,莫若说不愿意懂得。一懂得,禁不住计较,一计较,是受不住苦的。

    “我在圣玛利亚女中念书,你却在张记做工。”施如令踌躇道。

    “虽说我们是表姊妹,却也没道理一样过是不是?较之念书,我更想学门手艺傍身,你晓得的。”

    “是姆妈……姆妈不愿供你上学,明明这里的租金还是拿你的翡翠换的。”

    蒲郁垂下眼睫,保持淡然地口吻道:“阿令,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了罢。姨妈带着你,又收留一个素未蒙面的侄女,供吃供穿,很辛苦的。”

    “小郁,你真好。”

    “傻子。”

    “也只有小郁看我是傻子。有什么办法,小郁这样有天才。”

    “好了,再说下去天要亮了。”

    二人住一间房睡一张床,施如令熟睡来,蒲郁还醒着,出神地望着天花板。雨下得更大了,拍打窗棂,吱嘎吱嘎作响。

    这是民国十七年的三月,春寒料峭。

    蒲郁起早,看见玄关多了双搭扣皮鞋。在先施百货上班的柜台小姐都穿这种皮鞋,也是小姨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鞋。鞋尖上的泥渍没干透,看来姨妈才回来不久。以她爱惜这双鞋的程度,该是喝醉了,没有擦鞋的精力。

    当掉翡翠的钱去哪里了?长租这间二楼的两开间屋子去掉大半,然后赌牌、抽烟、喝酒撒光光。

    时下的进步青年提倡反儒学,却还没离经叛道至教训长辈的地步。蒲郁将姨妈的皮鞋擦干净,出门了。

    从赫德路出来,经愚园路买一张双摊开那么大的馅饼,吃完差不多走拢静安寺路,即横贯公共租界的大马路。

    静安寺路赫德路路口有间张记裁缝铺,店门比左右的生生电料行、良友糖果窄许多,像错丢在锦罗绸缎中的边角料,不仔细瞧几乎找不到。

    老板姓张,是宁波来的红帮裁缝。红帮裁缝起于鸦片战争后被开辟成通商口岸的宁波,兴于上海,以洋裁见长。除了洋裁西服,张裁缝还做女士时装,俗称旗袍。

    起初女性解放运动,倡导男女平等,于是女子同男子一般穿袍,慢慢地宽松的长袍愈收愈紧,倒大袖愈收愈窄。领的高低,裙的长短,花样翻陈出新,流行跟着思潮变化。张裁缝思维敏锐,懂得融贯东西,造就风格。

    因此一爿这么不起眼的店铺,开张近十年,客似云来。蒲郁的姨妈也是张记的客人,还与张师傅是同姓的宁波老乡,如若细考,指不定还能厘出点儿亲缘瓜葛。

    由这一层关系,蒲郁到上海不久就被姨妈介绍到张记做学徒了。学徒拿钱少,什么杂活儿都要干。本来这行收男不收女,张裁缝怜她遭遇凄苦,就收下了。虽没有像其他学徒那样设坛拜师,但蒲郁也磕了头的,同样尊张裁缝一声师父。

    师父这会儿还没来,蒲郁开了门,穿堂进里屋的制衣间。缝纫工却是来了好几位,那边才把窗户打开,这边又挪面料,光照不好的里屋布满尘埃。

    蒲郁捂着口鼻朝他们点头问候,女人称姐,男人称哥。年长的长工都疼爱她,赶紧叫她上楼去呆着。

    楼上一间账房,一间版房。蒲郁有版房的钥匙,进去先找昨天剪好的新到面料的小样,再拿出顾客名录,一一对照着写信函。

    张记的惯例,春秋换季时,总会发信函给老顾客们,贴上他们可能会喜欢的面料小样,配一点符合他们审美的时下流行样式的说明,告诉他们恭候光临。

    厚厚一簿名录,怎么晓得这么多人各自的喜好?

    每次有顾客上门,蒲郁都会在旁边候着,听他们谈吐,看他们神情,然后将这些记下,谙熟于心。这是师父让她学的第一课,师父并没有讲什么,只命她伺候顾客进出。能不能明白,要看她的领悟力。

    如同厨师学徒,总要先从墩子做起。观察客人们就像解剖生禽,了解透彻了,刀才下得准。

    俗语云闷声的多是做大事的人,蒲郁平常不吭声,临到师父装模作样问起李太太上回量的尺寸是多少,冯太太前几天打电话来说做什么样的,她出声了,回答从善如流。

    于是步入第二课——跑腿。常客们很少上门,一般打电话说要做什么,或者差人把别处买的料子送到店里。衣服做好,蒲郁到客人住处。有时候需要改,或者别的旧衣服要改,蒲郁又负责拿回店里。来来往往,像个小邮差。

    也不是只跑腿,要与客人交谈,量尺寸,拿捏松紧。改哪里,为什么改,怎么改最好,脑子里先琢磨,回去看师父是怎么做的。

    不用杵在前堂待命,便余下许多空闲时间。要以为真就是空闲时间,可以不学了,结工钱走人。

    没事做要找事做。女工们的熨斗需要加炭,先就把炭烧好,向她们讨教怎么整理珍贵衣料,怎么缝纫走线。师傅们裁下来的边角料,捡来练习手缝、缝扣子、编盘扣。

    蒲郁这么成长起来,能进到版房学裁剪了。学之前,师父让她把半年一度的信函做好,寄出去。她多想拿剪刀啊,想把手头的事快些,再快些做好。可愈想拿剪刀愈不能急,要忍耐,如忍耐这两年日复一日枯燥的杂事,信函不得出错。是为最后一门考试,及格方正式入学。

    一写到黄昏,房里的制版师傅笑,“小郁,好晚了,还不回去嚜。”

    “晓得的……”蒲郁随口回,而后才反应过来到放学的时间了。她手拍额头,懊恼道,“啊,阿令要我去接她的!”

    “快去呀,错过了,阿令不要怪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