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
书迷正在阅读:火爆药妃:邪王太闷骚、[清穿同人]清穿之侧福晋守则、[美娱]超级巨星、[综漫]与首领和社长相继离婚后、总有超英试图攻略我[综英美]、怀中嗔、带着超市穿七零、撩了个神秘女朋友gl、筝爱一心人、穿成反派豪门姑奶奶
顾巍敏锐地感觉到,时代在变化,尤其,太子深受如今这些学问的影响,东宫詹事府的官员除了几个混日子的,其他但凡有点野心志气的,都会开始学习如今已经被一些人私底下称为新学的这些学问,而掌握得最好,最全面的,无疑是顾衡。顾巍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家族的存续,在发现一个不注意,家族就会被抛在身后之后,即便顾忌着自己的脸面,顾巍还是跑过来找顾衡了。 第62章 顾巍的确可以私底下让家学增加新学的教程, 但是,就像是科举,识字之后你的确可以自学, 毕竟有句话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但是一方面,科举需要读的书籍很多, 甚至许多注解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出过几代举人进士的家族一般都会总结出一些科举的经验,若是有过真正做过主考学政的,更是在这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如此, 他们的子孙在参加科举的时候, 会少走很多弯路。 而新学的这些书籍,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要好懂一些, 而且这些都是循序渐进,有着一定关联的,但是同样, 若是没有人带着入门,除非真的是那种天纵奇才, 一看就懂,闻一知十, 才能靠着自学, 学出一些明堂来。问题是,这等天才,多少年才能遇到一个呢? 何况,如今除了那些初级的可以靠着自学学会的新学知识在书店之类的地方出售之外, 更深层次的书籍除了皇家之外,也就是皇庄里头才有。一些对这些学问感兴趣,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就得经常去皇庄上听课。 没错,顾衡如今已经开始搞讲学了,他大概十天开一次课,一次上一天,正好选的也是休沐日,不仅是庄子上的那些道士还有工匠和跟着读书学手艺的少年,便是京城附近许多对这些新鲜学问感兴趣的人也会过来听讲。这也是近一年来才有的事情,来的主要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算是少年得志,对于科举什么的,也没那么深的执念,对于自然科学也存在不小的兴趣,何况,并非只有顾家才是聪明人,到了如今,谁都知道,新学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毕竟,读所谓的圣贤书,你的前途最好的就是当官,但问题是,三年才两三百个进士,就算是加上恩科,一个皇帝,在位三四十年,也顶多就是四五千个进士,而如今的中原,在册人口的数量,都已经超过了一个亿,何况还有一些奴仆和隐户。如今,无论是粮食的产量还是医学的发展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民间生育之风有开始盛行起来,只怕接下来的二十年,人口还要上涨不少。 如此,你算一算进士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大多数人是干不了这行的,而学习新学呢,相对来说,出路就能多不少。新学之中,对外传授的那些,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新学里头有非常简便的计算方法,还有非常严谨的记账方法。江南那边商业发达,记账的本事也很是不错,但是资深的账房自然有本事将账本记录得比较严密,想要再查账,也有些困难。而根据顾衡公布出去的借贷记账法原则,即有借既有贷,借贷必相等。那些账房想要再那么容易将账目抹平,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一些简单的力学,结构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帮助那些工匠更加省力地掌握原本比较复杂的工艺。像是如今,一些稍微高端一些的作坊,里面的工匠就需要学会简单的新学知识,如此,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如今中原这边,许多新鲜的东西,都蕴含着新学的学问,你若是不想要被这个时代抛弃,那么,对新学有一定了解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顾巍在顾衡这里,并没有多少权威和父亲的威严可言。顾衡很小的时候,顾巍就对顾衡不甚亲近,在顾巍眼里,顾衡就是迟早要被舍弃的,何况,顾巍又不缺儿子,小儿子对他来说,原本就是可有可无的。 原本,顾巍根本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求到这个儿子头上,但是事到如今,顾巍也不能不低这个头。 顾衡并没有跟顾巍计较从前之事的意思,顾巍对顾衡没多少父子情,顾衡同样也没将顾巍当做是父亲。顾衡对于所谓的父爱原本就没有什么期待,那么,顾巍如何,他自然不在乎。既然不在乎,那么,对于顾衡来说,顾巍就是个稍微有点熟悉的陌生人而已,谁会对一个陌生人有多少情绪呢? 在听到顾巍想要让顾家二房三房的几个子弟来皇庄上读书之后,顾衡神情就变得有些古怪:“我这边读书的多半都是庄子上的匠人和佃户的孩子,他们愿意跟这些人做同窗?” 后世的同学之情其实也就是那样,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多数的同学,大概也就是结婚的时候邀请一下,混个份子钱,之后就很少会联系了!但是这个时代,同窗之情那绝对是不同的。说白了,这年头,教育原本就是被垄断了的,别说是乡试会试,就算是下面的童子试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考的。别的不说,要考童子试,就得找一个廪生作保,除非本来就是自家的长辈或者是亲朋,否则的话,一个县总共才几个廪生,这就是个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要找他们作保,起码也得好几两银子,加上还有其他的花销,有几个人家出得起这个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一开始的童生试,能够参加的,起码也得是自耕农,还得是那种家里土地还算是不少的自耕农,条件都不会太差,而能称得上同年,可不光是同年参加考试,而是同年考中才行,如此,便都是一个地方的精英。这个时代的人重视乡党,又是同乡,又是同年,互相之间,自然就会产生毕家坳密切的联系。谁要是手头有些不趁手,找自家亲戚未必借的到钱,但是,拉下脸去找自家同年打秋风,对方只要不是困窘到一定的程度,都是得拿出点钱的,要不然,在同年之中的名声可就要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