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草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在线阅读 - 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 第35节

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 第35节

    聂远超看着小女儿,微笑道:“小雨,你怎么守在这里?是有事等爸爸吗?”

    往日里可见不到这么乖巧的女儿等他回家。

    聂雨笑成了一朵花,她穿着一件白色羊绒衫,小讨好的上前道:“没有事呀,我想爸爸了还不行?”

    聂远超呵呵一笑,他一共四个孩子,聂雨是最小的,又是唯一的女儿,自然溺爱的多。

    其他三个大的,都在部队上。

    聂远超在沙发上坐下后,聂雨嘻嘻笑着走到背后,替父亲捏起肩来,道:“爸爸,今天厂子里有招待?您怎么不回来吃饭呀,妈妈煲了汤的,您没回来吃,她都生气了。”

    聂远超问道:“你妈妈呢?”

    聂雨笑道:“在小书房呢,她是儿童出版社的主编嘛,任务很多的。”

    聂远超道:“那能不能麻烦聂雨同志,去将李翠云同志请来,咱们开个家庭小会呢?”

    聂雨心里隐隐发虚,问道:“爸爸,怎么突然要开家庭小会呢?您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谣言……”

    聂远超微笑道:“没什么大事,就是探讨一些小事。怎么,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聂雨忙道:“没有没有……那好吧,我现在去请李翠云同志。”

    说罢,蹑手蹑脚的出了门。

    看着女儿背影,聂远超微微摇了摇头,眼神中隐隐透出无奈神色。

    没一会儿,就见聂雨和一个气质出众衣着时髦的中年女人进了门,这人正是聂远超的妻子,聂雨的母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主编李翠云。

    “老聂回来了?在轧钢厂还没开够会,回家继续开?”

    李翠云开玩笑说道,顺手给聂远超倒了一杯茶。

    其实论级别,她并不比聂远超低,甚至影响更大些。

    毕竟,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国家级出版单位。

    而轧钢厂,原先不过是公私合营的产物,即便现在扩大了很多,也远不及首钢的地位。

    聂远超微笑道:“轧钢厂的会是公事,家里的会是家事,不能混为一谈。”

    李翠云看起来比较欣赏丈夫的稳重,笑着坐下道:“好,那就谈谈家事。是小雨有什么问题?”

    聂雨心虚道:“我有什么问题?李翠云同志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李翠云白她一眼,看向聂远超。

    聂远超没有顾忌女儿祈求的目光,还是决定告之妻子:“今天我得到消息,你女儿为了争夺心上人,大闹工人医院,不让别的女职工靠近,护食一样把人藏在后面。今天当着冶金部老赵的面,人家还拿这事开玩笑。”

    李翠云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瞪向自己的女儿,严肃道:“什么时候谈的对象?聂雨同志,你居然偷偷摸摸的搞小动作?”

    聂远超无语道:“她这还偷偷摸摸?”

    聂雨连连小点头道:“对,我一点没有偷偷摸摸。”

    李翠云白她一眼,看向聂远超道:“严肃点!她找的是医生吧?中医?你们轧钢厂的工人医院很普通啊,能练的出好医术吗?”

    聂雨忙道:“妈妈,李源的医术很好的,今天就出名儿了!”

    聂远超揉了揉眉心道:“问题不在这……”

    李翠云见丈夫这个样子,好奇道:“那问题是什么?这个……李源?他人品不好?还是成份不好?”

    她没问相貌,因为她相信自己女儿一定会找个好看的。

    聂远超苦笑道:“都不是,问题是,人家没相中咱们姑娘,避之如虎啊!”

    “嗯?!”

    李翠云不可思议的看向自家闺女,百思不解道:“也没丑成那样啊……”

    可能因为是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原因,所以童心未泯,身上少了许多这个年代应有的严肃。

    聂雨气的俏脸通红,跺脚道:“妈,您说的什么啊。”

    李翠云呵呵道:“你爸爸还能说假话不成?说说看,那个叫李源的,凭什么看不上你?”

    聂雨听了妈妈的话,不知怎么,一时间突然委屈起来,眼泪滴答滴答的往下掉,道:“他说,他说我们不在一个世界,不是一路人。可以当朋友,不能当……”

    见女儿这样难过,聂远超心疼道:“这么敏感自卑的男人,怎么配得上我的女儿?”

    聂雨一边落泪一边摇头道:“他才不敏感自卑呢,谁都能和他开玩笑,他也从来不生气。有的时候月末没粮票了,还会问人借,大大方方的借,大大方方的还,从不占人便宜。我们都不让他还,他却笑着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倒是愿意让我们给他打饭……”

    李翠云和丈夫对视一眼后,诧异道:“既然他并不在意穷富之别,又落落大方,那为何因为家庭原因拒绝你?可别说一套做一套,故意这样……”

    聂雨难过坏了,摇头道:“今天他跟我说,高门多是非,他只想过普通平凡的百姓生活,踏踏实实的学习医术。希望我不要打扰他,不然朋友都没的做了。妈,我倒希望他能说一套做一套……”

    看着泣不成声的女儿,聂远超和李翠云两口子心疼坏了,可人家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还能怎么办?

    上赶着倒贴,那不活成笑话了,也没尊严呐。

    李翠云上前将女儿抱在怀里,安慰道:“女孩子的每一次喜欢都很珍贵,尤其是情窦初开时。但只有和两情相悦的人彼此喜欢,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老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说不出来的话,也只有他们这样的人家,才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书、电影、音乐,熏陶出超前于当下时代的思想。

    聂雨却不愿相信,泪眼婆娑道:“我觉得,李源不是不喜欢我,只是嫌弃我的家庭出身……”

    远在南锣鼓巷九十五号的李源同志,此刻突然收到了来自聂远超和李翠云的负面情绪共计二百五。

    李翠云到底是文化人,没有断然否定或者强势压制,她微笑道:“既然你有这个信心,那何不顺其自然,交由时间来见证?真正的喜欢,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反而会如酒一般,愈发醇厚香甜。你也不要强求一时,不然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等安抚了聂雨回房休息后,李翠云问聂远超道:“要不要我去见见这个小伙?”

    聂远超摇头道:“还是按你说的办,顺其自然就好。不过我倒方便看看,这人是不是真的志向高洁,真的蔑视公卿的雅士,还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

    但无论如何,尽管两人都未宣之于口,心里却有一个共识。

    他们的女儿,不可能嫁给一个小小工人医院的普通中医……

    不是看不起,而是从客观上来说,不同层次的家庭出身,真的很难走下去,只会将日子过的一地狼藉。

    他们舍不得。

    ……

    第31章 小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李源火了,至少在南锣鼓巷算是火了,声名大噪!

    要说他的医术真的高明到声名远播的地步了么?

    其实并不尽然。

    主要是痛经之症治疗起来本来就快些,再加上谁也没想到,一个年轻的男医生,能做到药到病除。

    还有就是,傻柱、许大茂、刘光齐等院里人的夸大传播。

    但不管如何,李源的名声算是打响了。

    以至于他上了一天班,又去孙家开了两个钟头小灶后回到家时,发现门外站了许多等着看病的女人。

    可惜,放眼看去,以三十岁往上的居多……

    不仅他们这个院儿的,连街道上其他几座大院的人,也有过来排队的。

    只是和本院的人不同,其他大院的人来看病,多少都带了些东西,或鸡蛋、或几个馒头……

    京城人其实还是要面儿的多。

    最前头站着的是街道办主任王亚梅,看到李源回来后高兴道:“源子回来了?”

    李源也惊喜:“王姨,您怎么在这?”

    王亚梅见他作怪,没好气笑道:“这不听说你的医术好,还愿意免费的给街坊邻居看病吗?我代表街道过来看看。源子,干得好!你不声不响的做下这样的好事,我们街道也会有表彰的。”

    这个好,刷聋老太太的声望,可以在百姓间获得好名声。

    而街道上获得表彰,那可就代表官方认可了。

    这个可值钱,还会通报到轧钢厂,评优升级的时候有很大的作用。

    瞧瞧庭院里易中海、刘海中、阎埠贵三人羡慕的眼神就知道,这份量有多足!

    李源语气谦虚道:“王姨,这不算什么,不算什么,我也没做什么嘛。”神情里却透着小得意。

    王亚梅见他这样淘气真是喜欢的不得了,她们这代人还就是喜欢敢在领导面前淘气但有本事的男孩子,因为战争年代,就属这样的人能打大仗,牺牲还不多……

    她哈哈笑道:“那就继续做吧!你能不要钱给街坊们出诊,就凭这个觉悟,就值得这份表扬!开始吧,好好干,这都排起队了。”

    李源爽快应道:“欸!”

    其实对现在的他来说,诊金什么的都是小事,甚至名声都不是第一考虑对象。

    他现在最看重的,是有足够多的患者,相信他,选择他,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医疗经验。

    还是那个道理:中医和西医是有很大不同的,西医只要有了准确的化验结果,那么就算一位合格的医学生,都可以按照诊断治疗标准进行开药。

    因为西医有非常标准治疗准则。

    但中医不行,中医是大方科,治的不是病,是人。

    每一个病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开方子的药都是不同的。

    同一种病,方子上的药都多有增减。

    这就需要大量的病例进行经验积累,尤其对年轻中医来说。

    可是绝大多数的年轻医生,都很难让病人信任。

    他们通常只能作为老中医的助手,无法单独诊断开药,因为病人不信任。

    经验积累起来就慢,医术提高的也就慢。

    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中医难发展传承的原因。

    眼下的机会难得,李源当然要抓住这股东风,尽快的积累诊治经验,来提高水平。

    他和赵云正学习《甲乙针经》,光在铜人上认穴位有什么用?

    他先前学的“闭气针”,只练到三寸针,为什么?没有练习对象啊。

    所以他现在选择不收那仨瓜子俩黄豆的诊金,而是选择在尽可能多的街坊邻居身上积累经验。